科比投篮姿势解析(科比正确姿势教学视频)

2024-09-27 5:56:47 体育资讯 admin

科比投篮姿势解析

1、科比·布莱恩特的投篮手势是篮球界的一种经典。其基础投篮手势表现为双手持球,掌心相对,将球置于额头正上方。他的手指自然分开,形成一个稳定的球托,确保投篮时的控制力。投篮发力动作 科比投篮的核心在于手腕和手指的协调发力。在准备投篮时,他会将手臂向后弯曲,积蓄力量。

科比和乔丹投篮姿势教学_图文

开始讲讲投篮的错误动作一:如图(我凑合着画的,不要注意图本身,主要是和讲解相搭配来使用),如图所示,红色代表着错误的位置,绿色代表了正确的位置。这是在大多数球场遇到的最常见的投篮错误标志性动作,这种动作的使用群体里面,不乏有高手存在,有不少是校队主力,甚至是职业球员。

姿势固定后,就是不断的练习。有时候可能出现力气不足,投篮走形。这个时候,要坚持姿势,加强练习。好的投篮姿势就这么形成了。附图一张,这就是科比投篮。

见图,可以看到1 2 3中乔丹的身体是比较侧对着篮圈的,所以前臂就可以很自然地垂直,头,肩,球,篮圈四者可以说是比较接近直线,如4所示。

科比的跳投怎么练?

第一步,球员应该大步向右前方迈出,模拟向篮筐的直接冲击。 第二步,迅速拉回脚步,转向左前方,同时准备起跳上篮。这一技巧不仅依赖于脚步的灵活性,更重要的是科比级别的速度、爆发力、腿部力量、腰腹力量以及卓越的弹跳能力。因此,普通球员很难模仿。

做出突破或投篮的假动作,赢取投篮的空间。这个的方法就很多了,而且街球中比较常用。6。如何练习 起跳训练 起跳分为原地起跳、一步急停起跳、二步急停起跳三种。无论哪一种起跳,都需要有爆发力,突然快速,要充分蹬伸踝、膝、髋三关节,以摆臂带动起跳。

第一:观察对手 与防守球员面对面,先是用左手胯下运球,然后交到右手,同时注意对方的落位。第二:伺机突破 球运到右手时,让球粘在手上的时间长一些,重心放在右脚上,做出准备向左突破的样子。

第借助掩护接球跳投。在低位单打的过程中,科比还不时兜到高位,借助队友挡拆的人墙掩护,甩开防守球员,接应传球中远距离出手命中。第科比的能将低位单打和外线技术完美结合起来,使得这两者可以随意切换,大大丰富了进攻的手段和变化。

还应该在离篮框不同的位置、角度练习投篮。跳投的好处是不象原地投篮那样容易被对手封盖。青少年选手可能会因为腿、手臂、肩部及背部肌肉力量不足而做不好跳投,那完全可以暂时放弃,否则因力量不足而造成的错误动作会影响自信心,使以后力量达到要求后也难以获得理想的跳投技术。

科比投篮姿势教学图片分析科比投篮姿势视频教程

图1:科比正面投篮准备动作。球和两个手臂成倒“V”字型 图2:科比侧面的投篮准备动作。大臂和身体成90度,小臂和大臂成90度,手腕自然向后翻。图3:球出手时,用食指最后拨一下球。

大家可以看下科比左手托球的动作:左手托球的位置大约在腰间,然后右手张开呈硬手姿势放在球上,这里要说的一个问题就是,右手手指的指向问题。池边老师曾说过,为了保持投篮时右小臂竖直,在投篮前,也就是托着球时,右肘是可以稍向外拐的,这样更有利于发力。

要想学习科比投篮姿势的话,在投篮预备的时候,就要想身体侧对准篮筐来做好预备动作。在准备的过程中,身体的整个重心都要放在左脚上边,右脚基本上不要有什么重心。在起跳的时候,两脚要和肩膀保持统一的宽度,并且左脚要在后边,右脚要在前边,右脚要稍微向内扣。

科比投篮手型的操作步骤 步骤一:准备动作 在接到球之后,科比会先做出准备动作,包括调整身体姿势、抬起球、拉伸手臂等,以便更好地控制球的位置和角度。步骤二:起跳 接下来,科比会做出起跳动作,这是投篮的关键步骤之一。

如图所示:在下面的图片中,绿色框内表示右手压腕与手臂成90度,几乎平行于地面;红色框内表示右手肘部略高于右肩,但不高出许多,容易发力;蓝色框内表示左手明显位于篮球的斜上方,而不是正侧面,压右手腕很明显;黄色圈内有很明显的收紧左手肘部,且左肩略向后拉。

免责声明
           本站所有信息均来自互联网搜集
1.与产品相关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均由发布单位及个人负责,
2.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站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
3.请大家仔细辨认!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对此不承担任何相关法律责任!
4.如果发现本网站有任何文章侵犯你的权益,请立刻联系本站站长[QQ:775191930],通知给予删除
请先 登录 再评论,若不是会员请先 注册

Fatal error: Allowed memory size of 134217728 bytes exhausted (tried to allocate 66060336 bytes) in /www/wwwroot/nvkuo.com/zb_users/plugin/dyspider/include.php on line 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