诶,我说老铁们,你们现在看NBA的时候,有没有发现一个特别有意思的“怪事儿”?就是当聊到休斯顿那支红色球队的时候,很多人脱口而出的不是“火箭队”,而是“马赛克队”。是不是感觉有点懵?好端端一支球队,咋就跟影像处理技术扯上关系了呢?别急,今天咱就来盘一盘这个梗中之梗,聊聊火箭队是如何一步步“自毁长城”,喜提“马赛克”这个荣誉称号的。这背后可全是故事,保证你听完之后,以后看到马赛克都得会心一笑。
要想搞明白为啥叫马赛克,咱们得先把时间倒回到那个让无数中国球迷魂牵梦绕的年代。那会儿,提起火箭队,那简直就是咱们的“中国主队”,没有之一!为啥?就因为那个叫姚明的男人,咱们的“小巨人”。自从姚主席以状元秀的身份登陆休斯顿,这支球队瞬间就成了无数中国球迷的信仰。那时候,学校宿舍、街边小卖部的电视里,只要有火箭队的比赛,那绝对是万人空巷。多少人逃课、请假,就为了看一场姚麦组合的比赛,那份激动和归属感,现在想起来都觉得热血沸腾。
那时候的火箭,红得发紫,那个R字的队标,在中国比很多本土品牌都深入人心。火箭队的球衣,特别是姚明的11号,那简直是当年的“潮人标配”。可以说,火箭队在中国享受到的,是其他任何一支NBA球队都无法企及的“超国民待遇”。他们不仅赚得盆满钵满,更重要的是,他们收获了整整一代中国球迷最真挚、最纯粹的感情。这种感情,就像初恋一样,刻骨铭心。咱们把更好的青春,都献给了那抹红色。
然而,老话说得好,“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所有这一切的美好,都在2019年的秋天,被一个叫达雷尔·莫雷的男人,用一记“推特三分球”给彻底击碎了。当时,这位时任火箭队总经理的“数据狂人”,脑子也不知道是哪根筋搭错了,突然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了一张涉及中国香港的极其不当的图片和言论。这一顿骚操作,简直就像往一个烧得正旺的篝火晚会里扔了一颗炸弹,瞬间把天给捅了个大窟窿。
这下可好,中国球迷彻底“破防了”。啥情况?我们把你当自家主队,掏心掏肺地支持了快二十年,你反手就给我们来这么一出?这已经不是简单的“吃饭砸锅”了,这简直是掀桌子、烧房子,还往主家脸上吐口水。球迷们的愤怒可想而知,那感觉就像被自己最信任的朋友从背后捅了一刀,又疼又懵。一时间,社交媒体上对莫雷和火箭队的口诛笔伐,那叫一个排山倒海。
事情发生后,大伙儿都等着火箭队和NBA官方给个说法。结果呢?火箭队老板先是出来撇清关系,说莫雷言论不代表球队。紧接着,NBA总裁亚当·肖华(江湖人称“笑话”)的一番“神级”操作,更是把这把火烧得更旺了。他老人家先是说对中国人民的感情受到了严重伤害表示遗憾,但话锋一转,开始大谈什么“言论自由”,表示支持莫雷“自由表达”的权利。好家伙,这波“我错了我下次还敢”的公关,直接把中国球迷的最后一丝幻想给浇灭了。这哪是来道歉的,这分明是来火上浇油的!
面对这种既不尊重事实,也不尊重中国球迷感情的态度,咱们这边自然也不会惯着。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率先发难,直接宣布暂停NBA季前赛(中国赛)的转播安排。紧接着,作为NBA在中国更大的数字媒体合作伙伴,腾讯体育也迅速跟进。他们一开始是暂停了火箭队的比赛直播和资讯报道。但问题来了,在比赛集锦、新闻报道或者积分榜上,你总不能直接把“火箭队”三个字给删了吧?那画面多不和谐啊!
于是,我们广大媒体工作者的智慧就体现出来了。他们想出了一个堪称“行为艺术”的绝妙办法:既然不能提你的名字,那我直接给你打上马赛克,总行了吧!于是乎,在腾讯体育的NBA板块,火箭队的队标被一团模糊的色块取代,球队的名字也变成了“马赛克队”。这种简单粗暴又充满讽刺意味的处理方式,瞬间引爆了 *** 。球迷们一看,乐了,这名字简直是神来之笔啊!
“马赛克队”,这个称呼既形象地描述了媒体对它的处理方式(打码),又蕴含了“这支队伍的所作所为上不了台面,不配拥有姓名”的深刻内涵。它既是一种无奈的 *** ,也是一种辛辣的嘲讽。从此,“马赛克”就成了火箭队在中国球迷圈里的专属代号,流传度之广,甚至超过了它本来的名字。大家心照不宣,一提到“马赛克”,就知道说的是谁。这个梗,就这么诞生并固化下来了。
从那以后,火箭队在中国市场彻底凉凉。赞助商纷纷解约,相关商品被全网下架,曾经铺天盖地的红色海洋,一夜之间消失得无影无踪。曾经的“中国主队”,变成了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而莫雷本人,虽然之后辞去了火箭队总经理的职务,但这笔账,中国球迷可是记得清清楚楚。他亲手终结了一个时代,一个属于火箭和中国球迷的蜜月时代。
所以说,现在你要是在哪个论坛上问一句“马赛克队今天战绩如何?”,大家不仅能秒懂,可能还会回你一句:“别问,问就是奔着状元签去的”。你说这事儿,找谁说理去?哦对了,后来听说莫雷不是去费城76人队当运营总裁了嘛,那76人队是不是该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