湄公河三角洲的成因(湄公河三角洲)

2023-10-04 10:39:53 体育信息 admin

湄公河三角洲的成因

湄公河三角洲主要是流水沉积作用形成的;湄公河流经北部高原和山区时,将侵蚀下来的大量泥沙,搬运至河口地区;河口地区由于地势低平,河流流速缓慢,湄公河携带的泥沙不断堆积 (沉积),形成湄公河三角洲。

湄公河——东南亚最长的河流世界第六大河

湄公河是东南亚最长的河流,总长约4880公里(3033哩),流域总面积:81万平方公里,是世界第六大河,亚洲第三长河,东南亚第一大河。

湄公河在东亚、东南亚、中南*,是东南亚地区最长的河流,河流起源于中国青海省唐古拉山的东北坡,流经中国、老挝、缅甸、泰国、柬埔寨和越南,是世界第七大河流。

湄公河(Mekong River),发源于中国唐古拉山的东北坡,在中国境内叫澜沧江(Lancang Jiang或Lan-tsang Chiang),流入中南*后的河段称为湄公河。

三角洲平原和湄公河三角洲有什么区别

三角洲地区的面积较大,土层深厚,水网密布,表面平坦,土质肥沃。它与山麓附近的扇状冲积平原不同。扇状冲积平原面积较小,土层较薄,沙砾质地,土质不如三角洲肥沃。

三角洲即河口冲积平原,是一种常见的地表形貌。江河奔流中所裹挟的泥沙等杂质,在入海口处遇到含盐量低的淡水,凝絮淤积,逐渐成为河口岸边新的湿地,继而形成三角洲平原。

自然特征:珠江三角洲是由北江、西江三角洲和东江三角洲合成的复合三角洲,狭义的珠江三角洲是一个发育在海湾内的丘陵性三角洲,海拔50米左右,即面积约为1万平方千米的珠江三角洲平原。

湄公河三角洲人口稠密的自然原因

1、湄公河三角洲人口稠密的自然原因: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气候高温湿润。湄公河平原人口稠密的主要自然原因,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气候高温湿润,水网密布,适合种植水稻,这里适宜人类生存。

2、湄公河三角洲的自然地理特征: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丰富、气候湿热;湄公河三角洲的人文地理特征:人口稠密、物产丰富、农业发达、城市集中、交通便利、 、劳动力丰富、经济较发达。

3、文化传统:人口稠密的地区往往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人们习惯于凝聚在一起,形成了自然的人口聚集。

4、(4)水稻种植业 热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热充足,雨热同期;下游地区地势平坦;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稻米作为主食,人口多,市场需求量大。

5、一般地,黑土、黑钙土、棕色森林土及冲积土为最适宜耕种的土壤,所以,温带地区及三角洲地带,如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恒河、尼罗河以及湄公河三角洲,是世界人口稠密地区。盐碱土、沼泽土、灰化土、红壤等土类,较为贫瘠,人口就比较稀疏。

推测湄公河三角洲地区水环境的变化及原因

1、湄公河三角洲地处南亚,是热带季风气候。而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夏季风势力强时,带来丰沛降水,容易发生涝灾;夏季风势力弱时,海风来得晚去得早,容易发生旱灾。

2、湄公河上游地区水能资源丰富,(原因:地处山区,河流落差大;流域内降水丰富,河流水量大。)流域面积狭小(原因:河流两岸山脉(分水岭)较为靠近。

3、湄公河下游地区受洪涝灾害影响很大的主要原因是平原地形地势低平排水不畅、季风气候降水集中雨量大。

湄公河三角洲热季的原因

湄公河沿岸成为我国居民出境旅游热点地区的原因是湄公河沿岸我国投资的企业比较多,出国流动人口数量大,加上水路交通便利,沿岸风景宜人。

湄公河三角洲地处南亚,是热带季风气候。而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夏季风势力强时,带来丰沛降水,容易发生涝灾;夏季风势力弱时,海风来得晚去得早,容易发生旱灾。

:三角洲是由河流携带的泥沙沉积而成的,所以要形成,必须满足以下条件:(1)河流含沙量较大;(2)河流下游地区地势平坦,使河流入海时流速降低,才能有泥沙的沉积。

特征: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多雨,干溼季分明。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 原因:热带季风气候是因为海陆热力差异和气压带,风带移动造成的。

免责声明
           本站所有信息均来自互联网搜集
1.与产品相关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均由发布单位及个人负责,
2.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站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
3.请大家仔细辨认!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对此不承担任何相关法律责任!
4.如果发现本网站有任何文章侵犯你的权益,请立刻联系本站站长[QQ:775191930],通知给予删除
请先 登录 再评论,若不是会员请先 注册

Fatal error: Allowed memory size of 134217728 bytes exhausted (tried to allocate 66060336 bytes) in /www/wwwroot/nvkuo.com/zb_users/plugin/dyspider/include.php on line 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