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郑和下西洋的背景 明朝自建国以来非常重视海外贸易,早在1367年明太祖打下江南后,就在太仓州黄渡镇设置了管理对外贸易的市舶司,管理外国的“贡舶”和中国人的出海贸易。
明朝朝廷派遣郑和船队下西洋,是从当时国家利益的需要出发的,郑和下西洋的功绩在当时是伟大的。郑和下西洋稳定了东南亚国际秩序。在郑和下西洋之前,我国周边的国际环境动荡,主要表现在东南亚地区各国相互猜疑,互相争夺。
经济方面:明朝初期工商业的恢复和发展为郑和下西洋准备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和物质条件。科技条件:造船业的发达,罗盘的使用,航海经验的积累以及航海知识的增加为郑和下西洋提供了必要条件。
郑和下西洋的背景 明朝自建国以来非常重视海外贸易,早在1367年明太祖打下江南后,就在太仓州黄渡镇设置了管理对外贸易的市舶司,管理外国的“贡舶”和中国人的出海贸易。
郑和下西洋船队,是根据海上航行和担负的任务,采用军事组织形式组建的。首先,人数多。郑和下西洋的人数,史料上有明确记载的有4次。郑和每次下西洋人数在27000人以上。
经济方面:明朝初期工商业的恢复和发展为郑和下西洋准备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和物质条件。科技条件:造船业的发达,罗盘的使用,航海经验的积累以及航海知识的增加为郑和下西洋提供了必要条件。
郑和下西洋的背景 明朝自建国以来非常重视海外贸易,早在1367年明太祖打下江南后,就在太仓州黄渡镇设置了管理对外贸易的市舶司,管理外国的“贡舶”和中国人的出海贸易。
郑和下西洋的历史背景:明初的外交有意沿袭元代的规模,但在邦交理念上有所不同。
背景:明朝前期,国力强盛,积极遣使到亚非各地,促进中外交流。经过:1405-1433年郑和七次下西洋,最远到达了红海沿岸和非洲东岸。
1、郑和下西洋的时代背景是明朝时期。在它的前期,明朝主张闭关锁国,限制外部文化交流的同时,积极加强内部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建设,致力于巩固和稳定国家。
2、经济方面:明朝初期工商业的恢复和发展为郑和下西洋准备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和物质条件。科技条件:造船业的发达,罗盘的使用,航海经验的积累以及航海知识的增加为郑和下西洋提供了必要条件。
3、郑和下西洋的背景 明朝自建国以来非常重视海外贸易,早在1367年明太祖打下江南后,就在太仓州黄渡镇设置了管理对外贸易的市舶司,管理外国的“贡舶”和中国人的出海贸易。
4、郑和下西洋的历史背景:明初的外交有意沿袭元代的规模,但在邦交理念上有所不同。
这次的的郑和下西洋也创建了以中国为主的政治圈,加强了中国的威信。
朱棣想寻找建文帝。事迹就是拉了一帮小国的国王回来朝拜明皇,要点封赏。人物吗都是各怀鬼胎,有自己的小算盘。
郑和下西洋的背景六百多年前,在世界发展的舞台中东方国家特别是中国依然是世界的中心是其他国家眼中的泱泱大国、天朝上国。永乐年间,明朝国力相对强大,政治较为清明。
1、时间:1405年——1433年。比欧洲人开辟新航路早半个多世纪。影响: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往来;路线:江苏刘家港出发,经东南亚、南亚、西亚,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地区。
2、这一事件,充分说明了郑和下西洋所担负的使命是和平友好、发展中外关系,而郑和亦不辱命焉。第二次下西洋 调解邻国纠纷,促进国际和平与安宁 第二次下西洋时,郑和一行由占城来到暹罗。
3、下西洋时间:永乐三年(1405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的二十八年间 下西洋的目的: 郑和船队是一支强大的战略力量。明政府派遣郑和船队下西洋显然是从当时国家利益(包括皇帝的意志)和国家需要出发。
4、意义 郑和下西洋不仅是中国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在世界航海史上也占有极为显著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