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蒸的馒头揭开锅盖时总是塌(蒸出来的馒头怎么不塌)

2024-04-29 10:48:24 体育知识 admin

为什么蒸的馒头揭开锅盖时总是塌

面团酸度不合适 面团产酸太多,也会造成这种萎缩。在蒸的时候开的火力太大、蒸的时间太长,也会造成这个问题,大火力很快的将酵母烫死,也会造成出锅萎缩问题。

为什么面发好了,蒸完的馒头还是塌陷不光滑呢?

发酵时间过长或温度过高:面团发酵过度会导致面筋结构破坏,酵母产生的气体过多,使得面团的支撑力下降,蒸制过程中无法保持形状,从而导致馒头塌陷。解决方法是控制好发酵的时间和温度,一般室温下发酵至5倍到2倍大即可。

原因可能是:酵母放的太少,应该是温水化开酵母粉揉进面粉里。发酵时间太短,因天气的变化随时观察发酵的面团。锅里不能倒入热水,要倒入凉水让馒头醒发一会。

没有二次揉面 发好的面由于忽略了细节,缺少“揉”面环节,只是发了面,用了酵母,看起来也发起来了,实际上,耽误事的是没有揉面,蒸出来的馒头,看起来个头小,甚至“发死”。

蒸馒头皮皱,原因及解决办法如下:面发的不透。面发酵的程度不够,容易导致蒸出来的馒头发青,表皮不光滑。发面时,温度25℃的条件下,需要至少2小时以上的时间。

根据我蒸馒头的多年经验,您说的这个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1:面粉质量不合格,可能是放的时间比较长了,出现了变质,建议蒸馒头选择优质的面粉,保质期之内的吃着放心。

因为发面不到位,揉面也没揉光滑,所以蒸出来的馒头表面凹凸不平。做馒头应该进行两次醒发,第一次醒发完成后要揉面排气,把面团揉至光滑状态,上锅蒸之前还要再醒发一次,蒸出来的馒头表面才会光滑。

馒头蒸出来为什么那么宣,发软,怎么回事,怎么变硬?

1、面团排气不彻底 酵母粉在发酵的过程中,会和面粉中的葡萄糖发生无氧呼吸反应,使得面团膨胀,并产生很多细小的气泡,这样蒸出的馒头必然会软塌塌的,所以排气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2、蒸出来的馒头蓬松的原因:排气不到位、没有二次醒发、馒头下锅时候水的温度。

3、蒸出来的馒头蓬松柔软的原因和酵母、多次醒发有关。酵母 酵母用量是影响面团发酵的一个重要因素,一般按照面粉重量的1%添加,500克面粉放5克酵母就可以,但是和面只放酵母并不一定能发酵好面粉。

4、馒头之所以很蓬松发软,是因为经过了发酵,发酵好不好取决于酵母的数量,若是蒸出来的馒头很硬,基本上都是因为酵母放少了。

5、一个原因就是你的面没有发酵好,另一个原因就是用的发酵粉用量不当。在做的时候注意以下几点:在揉好馒头后适当放一段时间,让他再发一发(就是我们常说的醒面)这样做出来的面才会松软。

6、面团中的水分过多或过少:水分过多会导致面团过于湿软,支撑力不足;水分过少则会导致面团过硬,都不利于馒头的膨胀。调整水分量至适宜的比例。

为什么在家蒸馒头总是没弹性,没有馒头店的好吃?

其实有很多种原因,因为你蒸完馒头没有马上把它包起来,馒头表皮的热气遇到空气慢慢变凉造成的,你应该把馒头揭锅后用屉布包起来,防止馒头表面热气冷却,那样便没事了。

可能是面粉的质量不好。(超市里买的,价格不便宜不代表质量就好)孔眼大的大小的小,可能是自己做的时候发酵粉没有搅拌均匀。(这个发酵粉是要房子面粉里面的,不能等面粉和了之后才放)天然的没有添加剂。

馒头店为了节省面粉,和节省时间而加大酵母粉的用量。可以肯定的是酵母粉超量对身体肯定不是件好事。添加剂 馒头店为了让馒头更香更甜,正常做法是加猪油或者蜂蜜,不正常的加糖精和香精。

馒头店的馒头很蓬松,不全是加了食材的,一般是因为选粉,设备特殊,经验丰富等原因。其实在家也可以,只要掌握了技巧,就能蒸出蓬松的馒头。馒头可以说是我的*。

蓬松为什么馒头店的馒头非常蓬松馒头店用的面粉都是专门蒸馒头的面粉,想要馒头蒸出来蓬松,面粉也是比较重要的,像我们自己家里有什么面粉,就用什么面粉来蒸,肯定是没有卖的蓬松了。

发酵时间长一点,干面少一点就揉的软而且弹性十足,不要像外面卖的,那个有化学添加剂,不好。

免责声明
           本站所有信息均来自互联网搜集
1.与产品相关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均由发布单位及个人负责,
2.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站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
3.请大家仔细辨认!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对此不承担任何相关法律责任!
4.如果发现本网站有任何文章侵犯你的权益,请立刻联系本站站长[QQ:775191930],通知给予删除
请先 登录 再评论,若不是会员请先 注册

Fatal error: Allowed memory size of 134217728 bytes exhausted (tried to allocate 66060336 bytes) in /www/wwwroot/nvkuo.com/zb_users/plugin/dyspider/include.php on line 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