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红外光谱的分区通常将红外光谱分为三个区域:近红外区(0.75~5μm)、中红外区(5~25μm)和远红外区(25~300μm)。
1、红外线分类 根据波长不同,红外线分为三类:波长在0.76-5微米的红外线为近红外线;波长5-6微米的红外线为中红外线;而波长为6-1000微米的红外线被人们称为远红外线。
2、紫外光波长:400nm以下,可见光波长:400-760nm,红外光:大于760nm 详细介绍:可见光通常指波长范围为:390nm - 780nm 的电磁波。人眼可见范围为:312nm - 1050nm 紫外光波长比可见光短,但比X射线长的电磁辐射。
3、短波长红外线(SWIR, IR-B DIN):4-3微米,水的吸收在1,450奈米显著的增加。1,530至1,560奈米是主导远距离通信的主要光谱区域。中波长红外线(MWIR, IR-C DIN)也称为中红外线:波长在3-8微米。
4、被身体内组织吸收,在医学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1、区分度高:红外光谱可以区分不同化学物质的分子结构和它们之间的化学键类型。非破坏性分析:红外光谱是非破坏性分析方法,可以直接对样品进行测量,不会对样品造成损伤。
2、红外光谱是分子能选择性吸收某些波长的红外线,而引起分子中振动能级和转动能级的跃迁,检测红外线被吸收的情况可得到物质的红外吸收光谱,又称分子振动光谱或振转光谱。
3、红外光谱法是一种常用的分析方法,可以用于确定物质的化学结构和组成。其原理是利用物质在吸收红外辐射时的分子振动和转动来判断物质的性质和成分。
4、红外光谱可分为近红外光谱技术、远红外光谱技术和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近红外光谱技术的分子中存在4种不同形式的能量,分别是平动能,转运能,振动能和电子能。
5、用红外光照射有机物时,分子吸收红外光会发生振动能级跃迁,不同的化学键或官能团吸收频率不同,每个有机物分子只吸收与其分子振动、转动频率相一致的红外光谱,所得到的吸收光谱通常称为红外吸收光谱,简称红外光谱“IR”,。
6、脂肪胺在1230-1030。芳香胺在1340-1250。常-C=N-的振动在1690-1590 cm-1区域内,中等强度的峰,峰形尖锐,而C-N-在1360-1020 cm-1区域内,受旁边取代基的影响差别较大,常见在1360-1200cm-1之间,较强。
1、拉曼光谱是一种阶数更高的光子——分子相互作用,要比红外吸收光谱的强度弱很多。但是由于它产生的机理是电四极矩或者磁偶极矩跃迁,并不需要分子本身带有极性,因此特别适合那些没有极性的对称分子的检测。
2、入射光和红外光谱的检测光都是红外光,拉曼光谱的入射光主要是可见光,散射光也是可见光。红外光谱测量光的吸收,横坐标用波数或波长表示,拉曼光谱是光的散射,横坐标是拉曼位移。两者的生产机制不同。
3、产生机理不同,红外光谱吸收是由于振动引起分子偶极矩或电荷分布变化产生的。拉曼光谱是由于键上电子云分布产生瞬间变形引起暂时极化,是极化率的改变,产生诱导偶极,当返回基态时发生的散射。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一般用纳米(nm)为单位.通常的检测范围200 ~ 900 nm。两种主要的不同就是能量的不同,紫外光谱是由分子的外层价电子跃迁产生的,也称电子光谱;而红外则是分子中某个基团的振动,能量要小。
这在药物分析上就有着很广泛的应用。在国内外的药典中,已将众多的药物紫外吸收光谱的*吸收波长和吸收系数载入其中,为药物分析提供了很好的手段。
红外吸收光谱是由分子振动和转动跃迁所引起的, 组成化学键或官能团的原子处于不断振动(或转动)的状态,其振动频率与红外光的振动频率相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