棒式训练:- 步骤1:身体成一直线,双手与肩同宽平放在地板上。- 步骤2:收紧臀部和腹部,保持平直,一组约30秒。(重复2-3组,根据个人能力) 摆动雨刷:- 步骤1:平躺,双手平方在身体两侧。- 步骤2:腹部用力,双腿伸直向上摆动。一组约8-10次。
训练场地选择:选择田径场进行训练可以减少脚踝和膝盖的受伤风险,因为田径场的表面相对柔软。然而,为了更好地适应马拉松比赛的硬质赛道,公路跑步也是必要的,尽管它可能对脚部造成更大的压力。 训练强度:每天坚持跑步5公里以上可以帮助提高体能,但过度训练会增加受伤的风险。
速度训练:马拉松运动员的速度训练主要是指提升速度耐力,这涉及到1500米、5000米、10000米等长距离跑的水平,而非短距离如100米或400米。*马拉松运动员在这些长距离项目上的水平同样很高。 技术训练:马拉松的技术训练关键是让运动员在跑步过程中动作流畅、有力,脚踝灵活,并保持全程节奏感。
比赛后应进行放松活动,如抖动、拍打身体各部位,以及互相按摩等,以助于快速恢复体力和肌肉力量。 长跑装备 长跑时应穿着柔软舒适的鞋袜,以提供良好的脚部支撑。 立定跳远训练 立定跳远训练包括蛙跳、跳绳、特定动作练习等,旨在增强腿部力量和跳跃能力。
确定月跑量的方法:依据比赛目标设定跑量。遵循“20倍原则”,即赛前的训练跑量不应低于比赛距离的20倍。增加跑量应无上限,但需根据个人能力逐步提升。注意,过度训练可能导致受伤,因此适当减少训练量有助于身体适应训练强度。 跑量递增的方式:每周跑量递增应不超过前四周平均跑量的10%。
强化核心肌群和提升力量是关键。您应该每周跑步3至5次,并在每次跑步后加入10至15分钟的核心锻炼。例如,平板支撑是强化核心的*选择,包括侧平板支撑,这对增强核心力量和提高跑步速度极为有益。 逐步增加跑步距离。随着体能的提高,您可以逐渐增加跑步的距离。
马拉松运动员通常不会每天跑一个全程马拉松,即40公里。 他们的训练安排可能包括分段跑步,例如上午跑20公里,下午跑20公里,或者早操10公里,上午跑10公里,下午跑20公里。
具体而言,现代马拉松训练可以分为两种主要类型。一种是着重于大里程训练,这种训练方法在日本和澳洲广泛被接受。这类运动员每周的训练量大约在210至250公里之间,这无疑对运动员的耐力和体能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另一种训练方法则以中国的云南为代表,侧重于速度训练。
一般而言,一个星期内的总跑量大约在150公里左右。 每天的训练内容设计考虑到长距离和不间断的训练,通常会安排大约30公里的跑步,保持适当的速度。 针对专项训练,一般会安排两到三次每天的高强度训练。
第一阶段的适应性训练:前半年,从普通人转变为跑步者。每周进行两次5公里的跑步,每月进行一次10公里的跑步,每天至少跑步1-3公里。原则是保持慢速,控制运动量,坚持运动。 第二阶段的马拉松训练:如果身体适应了,可以开始马拉松训练。否则,需要再等待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