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以为金牌才是奥运会的唯一王座?错错错!别忘了,站在领奖台上的那一角子可是亚军们的秀场!今天咱们就盘点一下那些在羽毛球男单奥运会舞台上,屡屡败给冠军,稳稳站在第二宝座上的“二哥”们。一个个都像是羽毛球圈的“姚明”,看起来光鲜亮丽,却总差那么点儿火候,能让人记住他们的,不仅是水平,更是他们那逗比又拼命的精神!
奥运会羽毛球男单比赛,从1992年巴塞罗那开始,终于在2008北京奥运迎来了我国选手的金牌盛宴。但在此之前,很多“二哥”们就开始了他们的“一次次挑战金牌,但总差一口气”的漫长旅程。这些亚军们,有的被称作“永不言败”的“坚持者”,有的则是“差一点点的天才”。他们的故事,可比电视剧还精彩,尤其是那些一招定输赢的瞬间,简直成为经典恶搞素材。让我们一起来细数那些历届奥运会羽毛球男单亚军们的那些八卦与精彩瞬间!
1992年的巴塞罗那,之一金之后,羽毛球的关注度一路飙升。那次,印尼重磅出击,亚军是“超级巨星”阿尔菲安佐-苏哈托。这个人一度被誉为“印尼的羽毛球天花板”,但总是在关键时刻差那么点儿火候。其实,早在1992年之前,他就已经在世锦赛上叼了不少金牌,只不过奥运会那次,最终还是败在了中国的“史上最强二哥”狄思格拉的手里。结果,无论他多努力,奥运银牌总和他擦肩而过,如此“亚军精神”成为他的标签。更多的国家队员们,也都在这个阶段留下了“差那么一点点”的烙印。
步入2000年的悉尼奥运,亚洲的羽毛球霸主格局还不稳,印尼、马来西亚、中国几大强队轮番厮杀。在这场“以为你大获全胜,结果打成平手”的比赛中,印尼的哈桑蒂· *** 笑到了最后,但他的对手也是“美国队长”菲利普·甘里纳。从此,甘里纳就变成了奥运会男单亚军们的“敬仰对象”,因为他一度让人觉得,他的名字后面可以写上“银牌收割机”。
2004年的雅典奥运,迎来了另一位“亚军之王”——马来西亚的李宗伟。这个名字,听着像是“羽毛球之神”的助手,但实际上,他的奥运银牌和无数其他国际赛事的霸气表现,让人觉得,他就是“差一点点登顶”的荣誉担当。有人说,李宗伟是“永远差一步的天命者”,不过他那段“遇到中国队就被打趴”的戏码,却成为不少球迷调侃的亮点。除他之外,还有好几个实力不俗的“二哥”们,也为奥运见证了差一口气的伟大时刻。
2008年北京奥运,终于迎来中国梦的现场爆发,林丹那传说级的逆袭,但在此之前的比赛中,“第二名”的位置似乎成为了“薄幸男人”的标签。比如,韩国的柳延星在那年获得银牌,他在赛场上的表现堪比“ *** 包”,每次击球都像在发起最后的冲击波。虽然没能最终登顶,但他那“差点点”状态,后来成了嘴炮圈的笑料!这次奥运,亚军们的存在,仿佛告诉我们:没有金牌,依旧能火遍全场。
2012伦敦,斯蒂芬·菲尔德成为了银牌代表。这个英国小伙,长得帅气,又身手了得,但每次出现都像是在“挑衅”金牌得主。比赛中,他的表情时而波澜不惊,时而爆发热情,简直就是“羽坛的情绪派演员”。他那次跑得比金牌选手还快,但就是差了那么一点点,成为“差一点点”的更佳代言人。连英国小粉丝都调侃:“我们英国的二哥,比金牌更有趣!”
2016里约奥运,出现了一位“永不放弃”的男单亚军:南韩的孙完培。这个名字听起来像是“你凭啥拿银牌,我还要努力”的霸气回应。孙完培的赛场表现,堪比“无敌炮灰”系列,因为每次都“差一点点”,但永远都在拼命。这一届,他又一次站在了第二名的位置,赢得了“最励志亚军奖”。他的执着背后,是无数网友的心声:“你可以二,别二到让我心碎啊。”
随后,2016到2020期间的奥运会,多个“奥运亚军”不断出炉,如印度的帕拉希特·辛格湿礼、丹麦的安东尼斯·埃里克森……他们都像是羽毛球界的“尾灯”,总亮着却还没到最顶端。尤其是埃里克森,总是能给人一种“差点卡点”的感觉,像是在说“我虽败犹荣”,结果让无数粉丝瞬间心疼掉眼泪,暗自发誓:下一次,我一定,差一点点就勇敢一点儿,冲上金顶!
真的,要是把这些奥运会羽毛球男单的亚军们凑在一起,绝对可以拍部“差点儿就成天王”的励志电影,从不言败到“差那么点”成就不败的传说。或许,他们比金牌更值得敬佩——你知道吗?也许,那“差一点点”的瞬间,才是真正的“羽毛球精神”所在!那么说到这里,你是不是也开始对那些所谓的“亚军”们充满了佩服呢?还是觉得她们的故事,都比金牌还动人?